评论:

  • 阳星宇 2小时前 :

    你穿着旧外套,饿着肚子,但仍然可以挺直腰板。你总被拒之门外,是你自己的问题。

  • 梦祥 9小时前 :

    一个小细节,唯一差点冒头的良心来自一个年纪比较大的官员,充满干劲的年轻人总是冲在残忍第一线,就挺真实的。

  • 铭运 2小时前 :

    就像是克拉考尔社会学著作的电影版本,混乱的熵增导向疯狂的张力,事件变为即将到来之物。通过介于历史先锋主义以及Dogma95的主观视角祛除了有失真实的史诗光环,还原为一种正在经历的激进“此在”。《法》不是政治史,而是精神史,在高度分裂的影像碎片之中,影片的开场却以一个历史时间的长镜头宣告了巴赞摄影现实主义的终结,又在动线上与结尾的“下降”相对——作为对幻觉机制的进入和退出

  • 烁泽 5小时前 :

    从电影中可以窥见到当时军国主义的一斑,来回交替的唇枪舌剑可谓是十分精彩,但也能发现最终所有异议还是都被独断专权压了下去,这场讨论最大的意义似乎只在于如何能更高效的完成对于所有犹太人的清洗。回看历史还是会觉得,集体无意识是真的很可怕,一个社会如果完全失去了道德和法律准则,终将导致绝对集权的出现。这场会议既是二战时期德意志帝国巅峰的写照,也会是其落日余晖的开始。

  • 桐呈 7小时前 :

    三个小时的电影,竟然看完了…开头high到飞起的剪辑和表现手法以为又是一部导演意识流作品,结果后面故事反倒渐入佳境…虽然依然不懂导演要表达的东西,但同样入围金熊,我觉得这片子可比获奖那部好看多了…3.5

  • 芒睿达 6小时前 :

    在他们的闭门会议里冷酷的讨论着另一群人的命运,他们理性地讨论这群人残存的效用、苟且的心理、处理的方式,像讨论着一群待宰的羔羊。

  • 雪妍 2小时前 :

    而当友人自杀后,法比安找学院教授对质,教授言不由衷说出——“拉布德为何在政治上如此直言不讳,我们需要新的秩序,事情不能再这样下去了,这种享乐主义......这种后战争时期的混乱必须被终结,凡事都有它的用处,牺牲也是,一切都必须要向好的方向发展”时,事情发展已无可挽回

  • 林晨涛 3小时前 :

    心爱的人还在餐厅等他,而法比安到死也没有学会游泳。明明相爱的人总是要分开,奇妙的爱情。

  • 灵雅 6小时前 :

    喜欢女主和男主偶遇第一晚后在街头的表白 喜欢朋友的遗书 喜欢男主在日历上连续划掉三天没有电话的日子 结局蛮意外的 死亡如此突然和轻飘飘 像极了法比安在生活中茫然挣扎无从着落的样子

  • 柏初 1小时前 :

    这电影看得我磕磕绊绊,可能也是不太会欣赏,但是有一种加缪的感觉,说不好...

  • 汪芃芃 1小时前 :

    他幸运地没有经历日后的历史 而是沉于奔赴旧爱的路上 (看完《歌厅》后发现了相似之处 同属那个战争即将来临的魏玛)

  • 詹鸿运 3小时前 :

    饱满的拍摄,坚实的构成。“命悬一线”的,青年人们的理想生活和信念被丑恶的政治斗争,战争冲垮、被猝不及防的现实意外打断,追逐理想国度的人们最终只能无力地死于自己的理想,永远到不了的幸福未来QAQ

  • 邱水风 2小时前 :

    浪漫和悲哀都是生活化的,但我们如何将自己的生活和历史的成分划分?我怎么能确定这是我的生活而不是后来人对历史中一粒尘埃的复述?(摄影有出彩之处,但手持用得太多反而削减力度,而且令人晕车…)

  • 纳喇晓桐 6小时前 :

    我好像还是更喜欢oh boy。少年希林开始长大啦...

  • 茆睿思 7小时前 :

    这群人讨论600万人的生死 居然那么从容淡定 细思极恐有没有? 这个版本做了一些改编 资料是绝密的 甚至会议纪要都是要求销毁处理 这个里面最后都发出去了?

  • 缪尔风 3小时前 :

    不适合在周五晚上看到结局 但好像也没有更合适的日子了

  • 桂璐 9小时前 :

    浪费3小时的时光,就为了看一个自诩为道德品质自命不凡,却又在社会上卑微如蝼蚁的普通人走向无力的毁灭。

  • 锦芙 3小时前 :

    不如无主之作,无主之作当中呈现了纳粹遗毒如何在东德这个国家以及哈德里希特这个毫无真正创作能力的视觉艺术家身上得到了延续,法比安则比较保守,前30分钟有一定新意,在快速蒙太奇中混合了分屏、快进和黑白档案镜头,同时穿插廉价的歌舞表演场景,讽刺性十足(左翼享乐青年的无能),但后面逐渐滑落成非常主流的控诉纳粹抹杀理想主义者的俗套片,不过结尾不会游泳的意象非常出色,这也是讽刺魏玛共和国当中逐渐变犬儒的知识分子(主角)丧失了创作能力,还妄图在优雅虚无当中改变社会,但最终被反噬的悲惨命运(频繁拍摄宣传游泳课的海报)

  • 运谛 0小时前 :

    万湖会议的会议纪要只有15页,但却决定了600万犹太人的命运。会议记录人阿道夫·艾希曼在二战后,逃到了阿根廷。当时的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指示,必须把艾希曼带回以色列公开审判,“活的最好,死的也行”。摩萨德局长带着11个人亲赴阿根廷,有惊无险地将艾希曼“绑架”回了以色列。在3000多页的案情记录面前,艾希曼被判处有罪并被处以绞刑,算是给“万湖会议”划上了一个句号。

  • 桂依 8小时前 :

    德国人精细严谨的特点被表现得很好

加载中...

Copyright ©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